利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时,必须要注意观察污水处理装置中活性污泥的性状,原生动物和其他水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以及它们间的关系。
如此一来,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状况,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最后达到稳定正常运行。
01.观察活性污泥的色味
良好的活性污泥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和良好的沉降性能。
其絮体的大小约为0.02~0.2mm,多为茶褐色,略带有土黄色,微具土壤味,密度约为1.005g/cm3,含水率99%左右。
在曝气池内,如果污泥变黑则说明溶解氧太少,污泥变淡则说明溶解氧过高。
02.观察曝气池的变化
一般来说,曝气池中若有成团的气泡上升,即说明液面下曝气管道或气孔堵塞,应及时更换或清除;若液面翻腾不均匀,说明有死角,应清理池内死角积泥。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泡沫的数量、粘性以及色泽来进一步观察,具体如下:
1、如果污泥负荷过高,进水水质变化时,泡沫量往往增高。如:污泥龄过短,污水中含过量的洗涤剂等;如果污泥负荷适当,池内泡沫量较少,泡沫外观呈新鲜的乳白色泡沫。
2、用手粘一些气泡,如果不易破碎,说明负荷过高,有机物分解不完全,这时需要加大曝气量或降低进水水量以减轻负荷。
3、若泡沫呈茶色或灰色,说明污泥泥龄过大或污泥被打碎而吸附在气泡上所致,这时应加大排泥量;泡沫呈白色时,且泡沫量增多,说明水中洗涤剂增多;
当气泡出现其它颜色时,则往往因为是吸附了污水中染料等发色物质的结果。
03.观察SV30沉降指数
污泥沉降比SV30是评定活性污泥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SV30越小,污泥沉降性越好。
正常情况下,SV30应在15%~30%之间。对同一类污泥,浓度越高,SV30值也越大。如果SV30观察污泥堆积高度与液体分层>40%~50%,则活性污泥出现下降活性的趋势,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有时发现二沉池污泥泥面偏高,又未见异常现象,这很有可能污泥增长速度偏大,而排放剩余污泥量较少,造成污泥浓度过高所致。
当发现污泥沉降界面不清现象时, 有可能污泥短期缺乏营养或由于污泥中毒而造成部分解絮, 这是因为污泥中絮粒大小差异所致。
04.观察SVI凝聚沉淀性能
SVI反映了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是判断污泥凝聚沉淀性能的一个常用参数。正常的活性污泥沉淀良好,含水率在99%左右。
当污泥变质时,污泥不易沉淀,SVI值偏高,污泥结构松散和体积膨胀;当80<SVI<200时,, 一般污泥沉降良好;当SVI>200时,污泥容易膨胀,沉降性能差。
这种情况下可加大剩余污泥排放量,尽快排出性能已恶化的污泥,同时尽量减少污水在一沉池的停留时间, 使曝气池进水中的SS值提高,以较短的时间在曝气池中形成良好的活性污泥。
但SVI过低时,说明泥粒细小,无机质含量高,缺乏活性。部分污泥龄较长, 且曝气池中的污泥浓度偏高。
这种情况可加大剩余污泥的排放量,调整污泥活性以免造成由于泥龄过长而引起的污泥膨胀。
05.观察二沉池液面特点
如果澄清液混浊,说明负荷过高,污泥有机物氧化不彻底;
如果污泥成层上浮,说明污泥中毒,运行系统中进入了有毒物质;
如果细小污泥漂浮,说明水温过高,氮磷比不适宜而产生解絮。
面对此类情况,一般经验做法是:
1、控制水温范围15~30℃之间,35℃则使几十种好氧菌死亡。
2、pH介于6 .5~7.2之间为最佳值,pH 9都会使微生物的酶促反应系统失去活力。
3、好氧反应水体DO>1mg/L时,活性污泥反应才能维持正常进行,如果水体出现氧亏,则造成污泥失去活性,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中断。
06.观察丝状细菌的数量
工作实践中,常常以活性污泥中的菌胶体的比例将丝状菌的数量分成以下三类:
1、污泥中几乎没有或少量存在丝状菌。
这说明沉淀池中有一层致密的网状污泥层,粘附沉降速度较慢的细小颗粒一起形成大的絮凝体而下沉,上清液清澈,悬浮固体很少。
2、污泥中的丝状菌与菌胶团数量相当或略多于菌胶团数量。
这明丝状细菌仍能在微氧环境下较好的生长,但在液氧、漂白粉等作用下,它的抵抗力不及菌胶团。因此,菌胶团仍然起决定作用,絮粒以菌胶团细菌为骨架,穿插生长着丝状细菌。
3、污泥中丝状菌数量大大超过菌胶团数量。
这说明大量的丝状菌从絮粒中到处伸展,组成“刺毛球”状的活性污泥骨架,从而阻碍了污泥的收缩,这种具有一定强度的丝状体相互支撑交错,大大恶化了污泥的沉降与压缩的性能,很容易形成污泥膨胀。
07.观察微生物的活动
微生物是一个混合群体, 其生长分为四个生长期 ( 即停滞期、对数期 、静止期和衰老期)。
在一定条件下,原生动物能分泌胶质并形成膜将虫体包围起来,形成孢囊。大多数孢囊用以保护虫体免受不利的环境因素(如温度不适,pH值变化,食料短缺等)的影响。
待环境转好时,虫体能恢复活力,脱孢而出。同样,鞭毛虫的鞭毛在条件不利时,鞭毛消失,条件适宜时,又重新生出。
当曝气池中溶解氧降低到1mg/L以下时,钟虫生活不正常,体内伸缩泡会胀得很大,顶端突进一个气泡,虫体很快会死亡;
当pH值突然发生变化超过正常范围,钟虫表现为不活跃,纤毛环停止摆动,虫体收缩成团。
尽管观察到钟虫数量较大,但虫体萎靡或变形时,钟虫尾柄脱落,甚至成为圆柱形,则说明环境条件恶劣,反映出细菌的活力在衰退,污水处理效果有变差的趋势。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虫体越变越长,以至于死亡,运行工艺即受到破坏。
08.观察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细菌数量多,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就强。如:动物性鞭毛虫、变形虫、纤毛虫等。
一般嚗气池中着生纤毛虫的数量与出水BOD5以及COD去除率都存在着线形相关性。当纤毛虫占所有原生动物数量的65%左右,COD去除率89%~96%,BOD5去除率87%~94%;
当曝气池中着纤毛虫数量很多(在原生动物中占绝对优势)时,说明活性污泥成型性好,处理效果最佳。
如果鞭毛虫数量激增,着生纤毛虫数量下降,就预示着活性污泥活性下降,处理效果下降。
另外,其它水生动物如轮虫属于比较喜欢清水的种类,在曝气池中出现则说明处理效果好,但若数量过多且各类单一时,同样预示着处理效果降低。
一旦轮虫大量出现时,预示着活性污泥老化,结构松散而污泥上浮,处理效果变差。
如果发生有毒污水冲击时,钟虫数量会大大减少,只出现少量不活跃的纤毛虫,如累枝虫等。
09.观察微生物种群的代谢活动
原生动物的生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在营养、温度、氧等环境条件良好的场合,原生动物就进行连续的无性生殖。而当出现有性生殖(接合生殖)时,往往预示环境条件变差或种群已处于衰老期。
因以,当观察到纤毛虫等活动力差,钟虫类口盘缩进,伸缩泡很大,细胞质空气泡化、畸形,出现接合生殖或有大量孢囊形成等现象时, 即使虫数较多,也说明处理效果不好。
资料来源:企业污废水圈
免责声明:整理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